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实盘炒股配资
你的位置:实盘炒股配资_安全炒股配资门户_炒股配资公司 > 实盘炒股配资 > 配资头条网 上市8年造假8年, 创始人套现20亿离场, 国资24亿投资全部亏光
配资头条网 上市8年造假8年, 创始人套现20亿离场, 国资24亿投资全部亏光

发布日期:2025-02-02 03:21    点击次数:74

配资头条网 上市8年造假8年, 创始人套现20亿离场, 国资24亿投资全部亏光

配资头条网

“金杯银杯,不如老百姓的口碑”,这句朴素的谚语在喧嚣的资本市场中,显得如此格格不入。当逐利的欲望超越了商业道德的底线,当上市公司的光环成为掩盖真相的虚伪面纱,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骗局便悄然上演。

深圳奇信股份,这家曾经被誉为行业标杆的企业,以及它的创始人叶家豪,用长达八年的时间,编织了一张惊天动地的假账网,虚增利润26亿,套现20亿,最终将国资24亿的投资彻底吞噬。

故事的开端,似乎也充满了励志的色彩。1995年,叶家豪辞去了建筑公司经理的职位,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,白手起家创立了奇信建设。

凭借着承接政府工程和商业项目的机遇,这家公司在深圳逐渐站稳了脚跟,并在建筑装饰行业崭露头角。

叶家豪本人也凭借着卓越的经营才能,多次登上胡润富豪榜,成为令人瞩目的行业领袖。他提出的“信于守诺”的口号,更是被印在了公司宣传册的首页,成为了奇信对外宣称的核心价值观。

可是当利益的魔爪开始伸向这家冉冉升起的明星企业时,“诚信”二字就如同一个被戳破的气球,露出了其背后早已腐烂不堪的真实面目。

2012年,奇信建设首次遭遇了经营亏损。对于一家渴望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的企业来说,这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。

为了能够顺利上市,叶家豪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选择:铤而走险,开始有组织、有预谋地进行财务造假。他指使财务团队,通过签订虚假合同、虚增收入、少计成本等一系列手段,掩盖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。

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,资本市场充满了对上市企业的无限憧憬,而奇信正是踩准了这个时代的节拍,凭借着一张张虚假的报表,硬生生地将一个亏损企业包装成了一家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“优质资产”。

据证监会的调查显示,2012年至2015年期间,奇信累计虚增利润高达10.26亿元,这一数字背后,是无辜股民对这家公司盲目的信任,也是对监管机构的公然挑衅。

2015年12月,奇信股份成功登陆深交所,迎来了高光时刻。上市首日,公司股价暴涨44%,市值突破百亿。

这让叶家豪尝到了资本市场的甜头,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造假的决心。上市之后,他不仅没有收敛,反而将造假的手段进一步升级。

虚构合同、资金腾挪、债券圈钱,一系列操作,如同一条精密的造假流水线,源源不断地制造着虚假的利润。

他利用与关联方签订虚假的工程协议,在2015年至2019年间,虚增利润高达17.85亿元。通过关联公司之间的循环转账,伪造现金流数据,掩盖公司运营的真实情况。

更令人瞠目的是,奇信还凭借着虚假的财务报表,成功发行了公司债券,募集资金2亿元。这些资金,并没有投入到公司的发展,而是成为了叶家豪家族的囊中之物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审计机构连续多年出具“无保留意见”,保荐机构也对异常的财务数据视而不见。他们的“默契”配合,使得奇信的造假行为持续了八年之久,没有被及时揭穿。

叶家豪深谙资本运作之道,他知道,纸终究包不住火,但只要在真相揭露之前,将利益最大化,就可以金蝉脱壳。

2018年起,他开始实施精准的套现计划。他通过将自己和家族持有的股份分批质押给金融机构,成功套现超过12亿元。

此时,奇信的账面依然显示“盈利”,股价维持在20元的高位,这使得他能够以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,将手中的股票换成真金白银。

2020年9月,江西新余国资的出资,为这场骗局画上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句号。新余国资以1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奇信29.99%的股权,而这场交易,也成为了叶家豪全身而退的最后一步棋。

交易完成后,叶家豪彻底退出了奇信的管理层,而此时的奇信,早已通过资金占用、关联交易等手段被掏空。

更为可悲的是,新余国资的入局,并没有为奇信带来新的生机,反而成为了这场资本骗局的最终受害者。

在叶家豪精心策划的这场骗局中,他的儿子叶洪孝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据调查显示,叶洪孝在香港注册了多家空壳公司,通过虚假贸易的方式,将3.2亿元的资金转移至海外账户。

这不仅是父子之间的合谋,更是对法律和道德的公然挑衅。叶家豪曾在一次采访中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,他说:“要允许孩子犯错,但不能犯同样的错误。”而他的儿子叶洪孝则更加“坦率”,他说:“我和父亲约法三章——在家不谈工作,公司不认父子。”

可是在这看似开明的父子关系背后,隐藏的是一场血腥的资本收割,而父子俩,就像两条狡猾的狐狸,联手在资本市场中上演了一场“父债子跑”的闹剧。

新余国资的入局,本应成为奇信走出困境的转机,但却不幸地成为了又一个“连环坑”。新余国资的尽职调查报告,显示出他们对奇信财务报表的盲目信任。

他们轻信了奇信财报中所谓的“优质资产”,而忽略了其中隐藏的巨大风险。在33.78亿元的应收账款中,有超过10亿元的对应客户竟然是空壳公司;所谓的“核心技术专利”早已失效;而所谓的“在建工程”,其实只是无人问津的烂尾项目。

即便如此,新余国资依然执迷不悟,在发现公司连续亏损后,不仅没有及时止损,反而追加了13亿元的贷款来“救企”,最终导致24亿元的国资投入全部蒸发,奇信股份也于2023年强制退市,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叶家豪早年曾在采访中说过:“大不了亏了重新再来!”这句话在今天看来,无疑充满了讽刺意味。

当他真正面临17亿元的巨额亏损时,他并没有选择“重新再来”,而是选择了套现20亿离场,留给新余国资和众多投资者一个烂摊子。

网友们纷纷讥讽道:“重新再来?是重新再骗吧!” 这句话虽然略带调侃,却也道出了无数股民的心声。

2023年8月,证监会对奇信股份的造假行为作出了处罚:奇信股份被罚款5000万元(但此时公司早已资不抵债),叶家豪被罚款1400万元,并被终身市场禁入,中介机构合计罚没3077万元。

可是这样的处罚,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。网友们纷纷吐槽:“这好比小偷抢了金店,只罚他交个柜台租赁费!” 处罚力度显然难以弥补投资者受到的巨大损失。

奇信股份的崩塌,撕开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伤疤:当创始人将上市视为提款机,中介为佣金放弃操守,监管在技术迭代中步履蹒跚,市场的信任基石便荡然无存。

正如《论语》所言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唯有让造假者“倾家荡产”、失职者“饭碗不保”,资本市场才能走出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怪圈。毕竟,繁荣的根基从来不是泡沫的大小,而是诚信的厚度。

配资头条网



实盘炒股配资 安全炒股配资门户 炒股配资公司